close

對於使用的藥膏有沒有效果,我只能說是否抹對症狀很重要,當然就很樂意與周遭的朋友推薦好用,沒效的人就會轉向醫師報到,人都是這樣,有效都會到處去講,沒效就會靜悄悄的!算台灣人是滿有人情味!

接著我們要討論藥膏,就是要先瞭解其中成分,才知道其真正的用途為何?而不是瞎子摸象(觀事物時只看片面,以偏概全),在日常生活常用的外用藥膏,我們先來討論,大致上分為三種成分:抗生素、黴菌類固醇
談到抗生素,在藥理上分類有分9大類等。

但用於外傷藥膏常見到的有

1.Neomycin、Gentamycin、Bacitracin Zinc,原則上是廣效型抗生素,對G(+)、G(-)革蘭氏陽性陰性菌之感染,預防及減緩一般刀傷、刮傷、燙傷的感染。


2.Sulfadiazine、Silver sulfadiazine、polymyxin B:預防及治療二級,三級燒傷的傷口化膿。


3.Fusidate Na(fusidic acid)…對葡萄球菌及鏈球菌的皮膚感染,甲溝炎,毛囊炎,膿包。


藥膏的成分作用,看似一樣,其實大有不同,大有玄機。一樣的燙傷,因為燙傷的嚴重程度不同,所給予處置也就不同。

4.另外有些會加入Zinc oxide…保護傷口,或加入抗組織胺用來止癢。

5.也會加入Acexamic Acid促進傷口產生基礎結締組織層,以利上皮細胞規則化形成,重建受傷組織,避免疤痕產生和
Sorbic Acid具消毒及抗黴菌作用,對潰瘍及受黴菌感染傷口之潔淨有相當的效果


藥膏方面,常見成分有


1.Tarbinafine、Isoconazole、Econazole、Clotrimazole、Ketoconazole、Tolnaftate…一般治療皮膚表淺性黴菌感染。如手癬、足癬(香港腳)、體癬、股癬、汗斑。

2.另外有Nystatin…主要對於皮膚及黏膜的念珠菌感染。
一般觀察是否黴菌感染的重點在看皮膚患處部位是否潮濕、溫熱,有被衣服覆蓋住的部位或彎曲處,患處呈現環狀,界線明顯,有明顯的變化加大。

當然常見的是會有兼併有癢的症狀,多半會加入類固醇的成分,有些部位角質增厚時,就需要有水楊酸或尿素,來保濕兼去角質,才能使黴菌用藥發揮作用。

至於類固醇的成分,大家總是聞風色變,好像看到妖魔鬼怪。其實只要按照正確使用方法,短期有效使用,不濫用,大可放心。

常見成分有:Clobetasol propionate,mometasone furoate、Betamethasone Valerate、Triamcinolone、Hydrocortisone、Fluocinonide。

當然有強弱之分,針對不同年齡層,患處部位而有不同選擇。附上外用類固醇分級比較參考。

主要用於皮膚發炎、過敏搔癢。例如異位性皮膚炎、接觸性皮膚炎、濕疹、牛皮癬、乾癬、汗皰濕疹、脂漏性皮膚炎。

如此一來,我們大略知道外用藥膏了。再來就是一般藥膏,通常俗稱一聯就一個成分;二聯就二個成分;三聯,四聯依此類推。

1.一聯大部分就很單純的成份,

a.殺黴菌藥膏 

b.抗生素藥膏 

c.類固醇藥膏 ex

2.而二聯藥膏就可能類固醇加上黴菌藥膏。
ex抑黴菌乳膏是滿標準的配方:Econazole+Triamcinolone

或類固醇加上抗生素藥膏

3.而三聯藥膏則三種成分都含有。
標準配方:Betamethasone+Clotrimazole+Gentamicin。

四聯藥膏的標準配方Betamethasone+Gentamicin+Tolnaftate+Iodochlorhydroxyquin。


另外,有的視情況會加尿素(Urea),水楊酸(Salicylic acid)或蘆薈(Aloe),抗組織胺,Chlorhexidine(廣效殺菌)等成分去加強其效果,這樣的排列組合的分類,結果其實還不少。


4.有的藥膏,連薄荷(Menthol)、樟腦(Camphor)、止痛消炎(Methylsalicylate)、局麻劑(Lidocaine)都加進去了。可能有點類似散彈打鳥,對任何疾病通吃。我想起初開始使用,或許有效。過一段時間,不一定能夠治本,完全痊癒。詳細還是請教醫師或藥師確認藥膏的成分,不要抹了3-5天以上沒效,還繼續抹,這時還是趕快看醫師。

總之,遇到藥膏的成分不懂的可以請教藥師;病情困擾已久,請找醫師,別拖延病情!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小林藥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