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伏貼都說是清代張潞的張氏醫通,我就努力查詢一下,以免人云亦云。結果是出自於《張氏醫通 卷四 諸氣門下 》喘(短氣、少氣、逆氣、哮)內文是提到哮 

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。 
有應有不應。夏月三伏中。用白芥子塗法。往往獲效。方用白芥子淨末一兩。延胡索一兩。甘遂細辛
各半兩。共為細末。入麝香半錢。杵勻。薑汁調塗肺俞,膏肓,百勞等穴。塗後麻瞀疼痛。切勿便去。
候三炷香足,方可去之。十日後塗一次。如此三次。病根去矣!

文中提到是冷哮,所以先了解冷哮的主證:
喉中哮鳴如水雞聲,呼吸急促,喘憋氣逆,胸膈滿悶如塞,咳不甚,痰少咯吐不爽,色白而多泡沫,口不渴或渴喜熱飲,形寒怕冷,天冷或受寒易發,面色青晦,
舌苔白滑,
脈弦緊或浮緊。

而三伏貼療法的應用是用
黃帝內經中提到的“不治已病,治未病”、“春夏養陽”的理論。

《黃帝內經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二》
故陰陽四時者,萬物之終始也,死生之本也,逆之則災害生,從之則苛疾不起,是謂得道。道者,聖人行之,愚者佩之。從陰陽則生。逆之則死,從之則治,逆之則亂。反順為逆,是謂內格。是故聖人不治已病,治未病,不治已亂,治未亂,此之謂也。夫病已成而後藥之,亂已成而後治之,譬猶渴而穿井,而鑄錐,不亦晚乎。

黃帝內經
這就告訴我們一個事實,如果我們當下做了違背養生之道的事,也許當下不會出現問題,但是,有可能會在下一個季節裡出現。換言之,我們當下得的病,也許是較早時期做了違背養生之道的事。比如,到了秋天,很多人愛感冒生病,深究其原因,是因為他們在夏天過度吹空調的結果。還有很多人,到了春天,腿的筋很痛,細究起來,有可能他在冬天時穿的過少。久而久之,身體就會出現一系列的問題。

因爲四時陰陽消長變化是萬物生、長、化、收、藏的根本,所以 《黃帝內經》 說聖人要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。

春夏爲什麽要養陽?因爲春夏是陽長陰消的階段,順應陽長的氣化趨勢養陽,效果就會比其他時候要好,所以春夏要養陽。

秋冬爲什麽要養陰?因爲秋冬是陰長陽消的階段,順應陰長的氣化趨勢養陰,效果就會比其他時候要好,所以秋冬要養陰。

陰陽是互根互補的,按照陰陽的關系,陰根于陽,陽根于陰。陰爲陽之基,無陰則陽無以化;陽爲陰之動力,無陽則陰無以生。所以秋冬養陰,也就是爲了春夏的陽有根基;春夏養陽,那麽秋冬的陰才有動力。

何謂三伏?
是五行家對季節的另類安排,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。就要潛伏一段時間,潛伏就是伏的本義。

秋天屬庚辛金所以入伏要從庚日開始。溫度最高,需要潛伏的時間要在夏至後二十天以後,所以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。 庚日是甲子記日,和夏至等節氣的時差不定,這就會出現四十天伏和三十天伏。
    
三伏天是按照我國古代的干支紀日法確定的。每年夏至以後第三個庚日(指干支紀日中帶有庚字的日子)為初伏,第四個庚日為中伏,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,合起來稱為三伏。三伏天是中國農曆小暑與大暑之間的一段時間,它是一年中氣溫最高而且潮濕、悶熱的日子。

三伏養生:扶陽去火,多酸多甘

夏令三伏,陽氣旺盛,此時人體為了順應天時處於陽盛於外而虛於內的境地,汗液增多,暑氣逼人,常常導致人體陽氣宣發太過而出現體內陽氣匱乏的夏令體質特徵,此時如果因為防暑降溫而過度貪涼易致內寒過甚,以至於體內陽氣更衰。

另外,夏季暑濕對脾非常不利,所以夏季應適當多吃一些味甘、酸宜脾的食物,如山藥、薏米、菠蘿、西瓜等;炎熱的天氣還容易導致人火氣上升,表現為情緒煩躁、焦慮、易激動、失眠等。
因此,“去火”也是夏日食補的必備功課。夏日去火的食物,上佳選擇有綠豆、苦瓜、西紅柿等性涼、清暑的食物;同時,牛奶營養全,可以溫脾、補水、滋陰,也是夏季良品。



夏天三伏貼是中醫門診常見的一種傳統穴位敷貼治療法,以溫通、化痰定喘的中藥直接貼敷於穴位,經由辛溫發散的中藥對穴位產生化學性、熱性刺激,以減緩過敏的發作,達到治病、防病的效果。

可用來緩解過敏性鼻炎、氣喘、慢性支氣管炎的發作頻率,反覆上呼吸道感染、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、肺氣腫等病患也適合。

敷貼通常含有白芥子、甘遂、延胡索、細辛、乾薑等藥材,各家成份略有差異,將諸藥研磨成粉末,用水調勻做成塊狀敷貼於人體上。

敷貼穴位:大椎、定喘、大抒、肺俞、風門、厥陰、膏盲、腎俞等穴位。

三伏貼怎麼貼  

像孕婦、發燒、咽痛、皮膚易過敏及嚴重心肺功能不足者,二歲以下幼兒及體弱老人等,都不適合做三伏貼療法。 

1.成人敷貼60分鐘,16歲以下兒童敷貼20分鐘。

2.
貼藥後局部皮膚可能會有灼熱發紅或起水泡等,均屬正常現象。如出現水泡,應避免抓破。應先將局部消毒,再用藥水膠布敷結,水泡數日後自行消退。

3.
過程中若感嚴重疼痛不適、瘙癢,或燒灼難忍則應自行除下藥貼並通知醫護人員。

4.天灸期間,應飲食清淡並戒食生冷及辛辣之品,三天內忌食
蝦、蟹、鵝、牛肉及蛋類食品。

結論:三伏貼以中醫的角度來並不適用所有的氣喘和過敏性鼻炎,而台灣的醫療環境習慣用西醫的治療方式,來對待中醫。總是一體適用和流行性來治療疾病。感覺好像你不懂,你這也不會,就表示你落伍了。

其實還是要辦證論治,中醫才不失其精隨,才能藥到病除。否則,依樣畫葫蘆來處置所有氣喘疾病,治療效果打對折外,改天不小心又上社會版面,又有誰對中醫還有信心呢!



   

arrow
arrow

    小林藥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